6月至8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暮年善养”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南通市如皋市丁堰镇,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团队通过实地走访,了解老人的养老意愿,并着力寻找应对策略,以期为建立满足老龄群体需求的“善养”新模式提供参考。
“暮年善养”乡村振兴促进团调研合照
理论先行筑高地,实践为基致坦途
为更加深入而有针对性地展开实地调研,“暮年善养”实践团队在前期进行了包括人口老龄化、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等一系列相关理论的搜集与研究,并采用问卷与访谈形式,以探寻乡村养老大环境背后的深层逻辑。
访谈深探心语细,洞悉需求与情感。基于前期团队关于养老意愿的构想,成员以访谈的形式开展了进一步研究。考虑到受访群体的特殊性,问题设置浅显易懂,涵盖了从物质保障到精神慰藉、从自我养老到求助外界等多个维度,同时涉及了精神文化需求、健康管理意识、社会参与意愿、养老态度和生活态度几个方面,力求以小微处着手,探求空巢老人的切实需要。
问卷广集数据全,量化精准又高效。团队成员依托数字媒体优势,借助线上、线下双渠道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到来自十余个省份的228份有效结果。收集完成后,团队成员利用SPSS25.0软件对相关数据展开了深入挖掘,针对“样本”进行描述性分析,“养老满意度”间进行方差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以确保报告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通过实际数据,团队成员探寻解决方法对解决结果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大小,找出不同类型村落下的养老解决方案,为后续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实践脚步丈乡野,青年心系桑榆
7月20日,实践团队开始了本次调研之旅。以前期资料为基础,在与村委会工作人员交流后,团队成员对丁堰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团队成员把握养老“痛点”、锁定典型案例,陆续对丁堰镇下辖的红桥村、朝阳村、夏圩村与赵明村等进行走访调研。
“暮年善养”实践团队调研的第一站是红桥村,它位于丁堰镇东南部,共有41个村民小组。据该村一位空巢老人所述,其婚姻状况为离异,子女目前随其前配偶生活,导致其目前处于独自居住的状态;在此情境下,该老人在精神层面时常感受到深刻的孤独感。然而值得欣慰的是,村里的青年党员群体定期前往其居所进行探访与关怀,为老人提供了情感上的慰藉与支持。访谈活动结束后,实践团队成员将精心准备的礼品赠予受访对象,以表达对其参与的深切谢意。
接下来,“暮年善养”实践团队依次前往朝阳村、夏圩村与赵明村等村落进行调研。团队详尽记录了所见所闻,并适时组织讨论会、宣讲交流会,深入交流彼此的观点与见解。基于调研成果,团队将农村空巢老人的需求细化为五个维度:亲情需求、社会交往需求、文化娱乐需求、教育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为“善养”新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暮年善养”乡村振兴促进团就相关理论展开宣讲会
三方联动齐助力,共建“善养”新格局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团队、家庭、当地村委会三方联动,共同揭示乡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探索养老新模式。团队成员精心整理了各自初步见解与建设性建议,正式向村委会提交新模式草案,旨在为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积极改善贡献智慧与方案。
同时,为了扩大调研成果的影响力与覆盖面,团队成员还积极利用线上平台,创新宣传形式,广泛传播调研所揭示的问题、挑战及潜在解决方案,旨在唤起社会各界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不仅加深了对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理解,更激发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目前,成员认识到现存的乡村养老已经达到“有养”的基础,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空缺。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空巢老人养老新模式,不仅要在学术上深入研究,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养老服务模式与政策支持路径,更将身体力行,通过志愿服务、政策倡导等多种形式,积极投身到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环境的实际行动中,继续探索由“有养”到“善养”的新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陈瑾、何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