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高校社团打造“非遗”+“国潮”文创产品,千年漆艺焕新生
2024-05-22 16:51:00  来源:扬州市职业大学  
1
听新闻

“犀皮漆是大漆髹饰技法中的一种,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犀皮漆可以髹涂在任何物体的表面……”近日,在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的教学楼里,扬州漆器厂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工作室副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蒋超正在给大学生们上漆艺课程。

“现在我们先在胎体上打捻,然后将不同颜色的漆料涂在胎体上,等漆干燥后再进行打磨,每一层漆的颜色,高度都不同,打磨后会显现出不同的花纹。”课堂中,蒋超一边讲解,一边进行现场操作。

近年来,扬州市职业大学积极探索“非遗”育人机制,推动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定期邀请有名气的“非遗”人才走进高校,担任专业课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创作。艺术学院的漆艺课程便是校企合作课程之一,蒋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完美融合漆器的多种技艺。

在课堂中,记者看到学生们已经在进行漆器作品的制作,大二学生戴雨涵正在用贝壳薄片在器物上制作成花草的形象,这是漆器技艺中的螺钿。“上了漆艺这门课之后,我才发现漆器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有多种技法,不仅需要我们去设计创新,还要耐下心来去慢慢打磨。”看着快要完成的作业,顾欣洁笑着说道:“漆器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和成就感,未来,我希望能从事艺术设计的工作,将漆艺更多地融合到现代产品设计中。”

除了漆艺课程,扬州市职业大学还开设了有关“非遗”的文化社团。在艺术学院阅美工作室,记者看到了学生创作的艺术品,特别是将漆器、玉珠、编绳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手链、包链、耳饰等,“非遗”加“国潮”的融合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我们将非遗的多种元素进行融合创作,然后由同学们手工制作。”扬州职大艺术学院老师朱娜告诉记者,现在国潮文化非常火,社团的学生也在创新思维,开发新颖别致的“非遗”文创产品,如书签、耳饰、胸针、挂坠等。“我们会将这些文创产品放在文化机构进行展示,也会在一些景区进行义卖。”朱娜表示,售卖所得的资金,他们更多地是用于公益服务中。

“我们的社团会不定期地在社区进行一些非遗课程的教授,让更多的孩子去了解非遗,并进行简单的创作。”朱娜说。

“传统漆器要想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作为扬州市职业大学漆艺课程的聘外老师,蒋超表示,随着文化的进步,传统漆器的工艺也在不断进行精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纯粹的元素堆砌是行不通的,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结合在一起。“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逐渐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想法,利用已知的理论知识,结合传统工艺,让传统漆器在如今社会中更具有实用性,更接近日常生活。”

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封琴表示,一直以来,扬州市职业大学积极开展“非遗”文化推广活动,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教学课堂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以德艺双馨的“非遗”大师为标杆,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努力实现文化传承。“希望更多的青年人投入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新的时代里继续焕发光彩。”封琴说。(梁孝梅 乔云)

标签:
责编:李艳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