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未来,江苏人才高地造高峰
2020-04-14 08:5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胡兰兰)江苏拼复工、拼招商、拼项目……拼得最高调的,还是“抢人”。近日,南京推出十项新政,再次放宽落户门槛,邀请高校毕业生们共做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合伙人。苏州“云集苏州·创赢未来”高端人才云创活动燃爆网络,引才触角扩散至德国、日本等8个国家。为“抢人”而拼,释放出江苏各地正在只争朝夕、竞速发展的强烈信号。

人口人才都要

得人口者得发展,得人才者得天下。尤其是在当前复工复产按下“快进键”、“危”“机”并存的情况下,“人”“才”的集聚,很大程度上关系到经济能否迅速复苏、未来发展能否抢抓先机。

敢为人先的苏州,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后,又一次先下手为强。

3月20日,苏州发布人才落户新政,从5月1日开始, 本科学历直接落户,“先落户后就业”。同时,大专学历落户者原来缴纳社保满两年的要求拟放宽到6个月。这一政策被称为“王炸级”人才新政,也是苏州紧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自贸区苏州片区等重大历史机遇,吸引更多年轻人口和各类人才输入的必然之举。

新一轮毕业季也是招引人才的契机。南京此次发布10条新政,对高校毕业生也是诚意满满。“本科学历人才从40周岁放宽到45周岁,将留学回国人员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并纳入;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宁就业参保半年就可落户”这一举措备受关注,此外还有保障人才安居、拓宽就业渠道等多项给力政策。经测算,南京将拿出2个多亿的“真金白银”重点扶持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作为著名的“大学城”,南京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拥有高校53所,每年高校毕业生逾20万人。如果能将这些高素质的毕业生留下、用好,无论是对南京城市“扩容”,还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市场等都有重要意义。

同样重视高校毕业生人才的还有徐州。从2月开始,徐州在国内200多所高校设置线上徐州招聘专区,为企业对接需求人才。今年,徐州还计划全年吸引3.5万名高校毕业生来徐发展。

不管是放宽落户门槛,还是敞开怀抱招揽符合一定条件的学历人员和技术技能人才,目的都在强化“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抢人大战”,成熟的城市,不做选择题,人才和人口,两个都要。

尽揽金字塔尖人才

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江苏多地在人才工作安排或新政方面都瞄准人才结构调整,打造人才高地的同时建高峰。

徐州提出要坚持把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作为优先战略,以最实举措凝聚振兴转型的“第一资源”;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的问题,盐城明确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作为根本之举,全面找差距、补短板。

从全球高调“掐尖”,尽揽金字塔尖人才,推动发展先导产业、前沿科技领域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苏州更是迫不及待。在今年初开放再出发大会上,苏州提出明确计划:3年内引进1万名高质量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

3月19日苏州出台高端人才奖励计划细则,对标国际惯例,对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直接参照个人薪酬按比例给予重奖,最高每年可获40万元。4月8日,苏州举办“云集苏州创赢未来”高端人才云创直播活动,4883家单位端出46438个高端岗位,“屏对屏”在线路演……向全球发出来自苏州的“英雄帖”。

对于高端人才,全力支持的还有无锡。近日,无锡发布12条“锡引惠才”行动计划,聚焦物联网、集成电路等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及5G产业、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集群建设,重点支持100个左右在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支持。同时优化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做得好不好,更侧重以能力、市场和业绩说话。

有基础才有高地,有高地才有高峰。这也是为何诸多城市纷纷放宽落户门槛、注重招引大学生、培养多层次人才队伍背后的逻辑所在。

硬件软件协同落实

不难看出,各地人才大战日趋白热化。但用尽心思挖来的人才,最终能不能留下,会不会“中看不中用”,这些更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智慧与决策力。

“人才战实则是由人才、企业、社会和政府4种力量共同主导。对于政府来说,一是通过政策引导,给社会和企业明导向;二是服务,整合公共资源,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无锡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人才处处长沈晓萍说,近几年,无锡从招才引智为重转向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招平台引机构并重,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此次无锡首次提出启动人才发展“城市合伙人”,把孵化器、加速器、技术转移机构、人才中介机构等纳入奖补的范畴,最高达500万元;还首次提出“人才金融港”概念,计划今年内开通,通过整合政务服务、项目申报等资源,打造无锡的“城市客厅”“人才之家”。

“我们力争当年奖励当年兑现,今年遇到疫情,我们工作进度比去年更早、更快,希望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力量。”沈晓萍说,不是简单拼财力,无锡更看重的是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让人才有获得感。

不过,人才招引、培养并非一时之功,各地发出“高调”人才宣言之后,新政能收获什么样的“果实”,最终还是要让人才来投票。

标签:
责编:李艳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