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一家实体书店“撑不住了”。2月18日凌晨两点,南京首个24小时公共阅读空间——二楼南书房在网上发布了求助消息,称自身已连续闭店超8个月,需要读者朋友们的帮助才能继续维持下去。不光是二楼南书房,在线上书城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南京的独立书店大多面临着各式的生存困境,但同时也在不懈地找寻各自的破局方法,进行着“花式突围”。
困境
闭店超8个月
24小时书房被迫“求救”
“不灭的理想,不关灯的书房。”秉承这一愿景,创始人陈烨于2015年创立了二楼南书房。这家位于秣陵路21号民国建筑4号楼二层的书房,虽然面积仅有60平方米,但收纳了超5000册图书。从此,南京这座城市有了第一个24小时公共阅读空间,读者任何时间都可以到这里借阅图书。书房开业之初,除了书迷高度关注,大量游客、市民也被这座充满民国文艺风情的书房吸引,纷纷慕名前去参观打卡。
这样一座昔日饱受关注和赞誉的24小时书房,却在即将迎来开业第6个年头的关口“撑不住了”。2月18日凌晨两点,一则消息在关注着二楼南书房的书迷朋友圈中转发。“2020年,二楼南书房闭店已超过8个月”“一个月仅需支持1小时,就能帮助二楼南书房持续亮灯”……求助消息的字里行间既充满着诚恳,也透露着无奈。
“从开业到2020年1月份,连续五年多以来,二楼南书房一天都没关过,直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这个纪录。”陈烨讲述道,受疫情影响,二楼南书房从春节一直歇业到了2020年6月才重新开张,谁知没过多久,政府的危房改造工程开始了。“危房消险改造10月份开始,我们于是又关门了”。
实际上,二楼南书房在疫情之前也长期承受着很大的运营压力。“书房最初的定位是偏公益的,图书只借不卖,基本没有商业模式。”陈烨说,“另一方面,不论人工成本和房租,光是寒暑天的水电费就是一笔庞大支出……一年下来,书房总的运营成本需要二三十万元。”
这次的“求救”,是希望书迷们参与进来,既可以到书房来做志愿者,也可以捐助二楼南书房一小时19.9元的人力成本,让书房的灯继续亮下去。
破局
创立兄弟品牌
兼顾理想情怀与商业利润
起初,陈烨创办二楼南书房的初衷除了打造一处“可以静心读书的地方”, 主要是希望能免费为社会团体、个人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提供场地支持。
初衷虽好,但书房后来的用途有点偏离轨道。由于24小时免费对公众开放,后来有很多无家可归的人会到书房里过夜,甚至还在卫生间里洗澡擦身。这种某个人长期占用书房的行为影响了前来阅览图书的读者,陈烨只好把他们请了出去。“有个人走之前还向我兜售他的破自行车,看他这么可怜,于是我花了一百块钱把自行车买了下来。”陈烨一边回忆一边苦笑。
后来书房对来客的到访加以了一定的限制——非会员需通过每人每次限领1张的“打卡券”到书房参访、观光。“成为会员要支付120元,其中20元为会员注册费、100元为图书押金。”陈烨说,“靠会员制和文创产品,书房仅能勉强度日,一遇上疫情就连房租也交不起了,多亏房东阿姨给我们延了期。”
数字化大潮之下,实体书店日渐凋零,靠免费借书的二楼南书房日后将何去何从?陈烨的选择是把“理想的归理想,商业的归商业”。
二楼南书房的文化品牌更多的是承载着一种文化情怀,其品牌形象也基本在读者群体心目中定型了,如果再大搞商业、追求盈利,反而是对这个品牌的破坏。为此,陈烨给二楼南书房定的运营目标就是保持收支平衡、维持现状。同时将商业性服务移植到了新品牌“读立书店”上来。
“读立书店直接对接政府机构或企业,卖空间、卖体验、卖服务,而不单单卖书。”作为二楼南书房的“孪生兄弟”,读立书店除了卖书还有其他几种混合业态,如咖啡厅、舞台剧场、亲子空间、联合办公、文创市集等,这些业态灵活根据不同主题、地域及空间做自由组合。
“比如读立书店新河社区店,直接面向住在附近的居民,读书、聚会、喝咖啡、带着小孩到二楼画室画画,都是可以的。”陈烨说道,“钟山店则开在中山陵音乐台,与钟山风景区深度合作,除了读书、品茗,还会组织‘艺术钟山’现场绘画等文化活动。”
用陈烨的话来说,二楼南书房的品牌、团队、项目经验,以及成熟的管理系统造就了读立书店;读立书店以书店为载体,向基层政府、商场、景区提供多种业态的文化服务,盈利后“反哺”二楼南书房——二者以一种密不可分的“双生”的形式,兼顾了理想情怀与商业利润。
同行
“以书换酒”、二手书集市……
大小独立书店上演“花式突围”
二楼南书店走上了另辟战场的破局之路,南京其他独立书店也在尝试着花式突围。
在剪子巷通往老门东的路上,有家“换酒书店”。正如写在门店橱窗上“晴耕雨读,书能换酒”的八字标语,顾客真的可以拿着旧书到这里换酒或是折价。换酒书店不止售卖新旧图书,门店里还精心摆放着各类酒品、文具、玩偶、明信片以及文化衫、帆布袋等有趣的小玩意儿,俨然一方小小的艺术天地。
在店主曹蓉看来,她所经营的这家换酒书店虽然“文艺范儿”满满,但本质上还是在做生意。“我性格比较佛系,当初选择开书店只是因为不想打工、能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并非为了贩售情怀。”曹蓉说。
为了开书店,曹蓉与合伙人曾经历了大约两年的积累,研究了很久在哪卖、卖什么、怎么卖。在曹蓉看来,始终有人在实体书店买书,最重要的还是书店的经营方式。为此,他们考察了长三角和日本的各种书店,阅读商业和销售方面的书,并精挑细选以确保每本书的质量。“上架的所有书我们都曾读过,好多顾客都称赞我们书店书选得好。”
与此同时,当代年轻人不仅阅读品位正在提高,对有趣、有品的文化产品需求也日益旺盛,她希望为这样的群体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基于这两个判断,曹蓉才综合选择了“书店+杂货店”的商业模式。
有围绕图书搭建新场景的,也有执着于图书销售本身的。有别于部分书店琳琅满目的“快餐式”书单推荐,南京万象书坊坚持通过对书籍进行专业的遴选和分析,从而为用户提供精品图书。
“虽然万象书坊是集书店、咖啡简餐、文创产品、体验活动为一体的文化空间,但其他的业态所占比重并不高,我们将绝大部分资金和人力投入到了图书销售方面,其他的拓展都围绕着卖书展开。”万象书坊创始人魏明表示,为了将主营的人文社科图书类目做得更精、更专,万象书坊坚持扮演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角色,通过线下活动、线下引导将优质图书的信息呈现给受众,然后再由他们自主选择。
围绕这个理念,万象书坊经常邀请文学、社科、艺术等领域的嘉宾,以高质量的对谈、讲座形式,与读者分享相关著作、各类前沿的观点。同时还会利用书店的场地和平台,不定期举行“C2C二手书市集”,为爱读书的人提供一个相识、相聚的交流平台。这些举措都为图书的线下销售打开了新局面。
此外,奇点书集将书店、艺廊、美学生活馆、咖啡馆、设计师服装等多种业态融为一体,将受众定位从爱书人士扩展开来;位于玄武湖内的先锋虫子书店,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以虫子为主题的书店,其目标人群则是对虫子没有距离感的孩子;依托老门东的创意氛围,作为一个展示和阅读的空间,“一间很小的书店”迅速吸引了景区游客的目光……这些风格迥异的独立书店,也在差异化、个性化和文艺化中找到了新的生机。
分析
立足线下空间优势
建立读者与书店之间的情感联系
放眼未来,独立书店还能做些什么?围绕“书店”二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郭平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要把“书”这个核心内容做好,才能让读者真正被吸引过来;因此无论毛利率多低,图书都是独立书店必须守好的基本盘。而作为实体的“店”,更需要充分利用好线下空间的优势,一方面契合书店周围的环境和人流,另一方面提供读者愿意接受且对书店盈利有益的服务与活动,让线下书店的空间“变现”。
“一家好的书店不仅是图书,更重要的是它散发的气息符合我心灵的口味,我的生活与之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按照郭平的理解,一家书店散发出的精神气质不在于装潢、打扮,而在于精神消费的满足,“所以关键是要找准自身定位,到底卖什么书、卖什么周边,呈现出来的感觉、吸引的群体,都要和别的书店不一样,才能长久地立足。”
在郭平眼中,独立书店不仅仅是书籍的陈列展示,更是一个交友的空间,经常能收获很多有趣的体验和经历。“在书店我可以见到我想见到的人,听到我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找到心灵上的栖居地。”郭平表示,如何利用好独立书店的这个优势,建立读者与书店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应该是每一家独立书店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陆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