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在一起。张老师供图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有一位人气老师张开泉,每接手一个新班级,都要花将近一年的时间默默做一件事——家访。让记者惊讶的是,在当今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张老师依旧“脚踏实地”和家长面对面沟通,当了20多年班主任,这件事张老师坚持了20多年。
每接手一个新班,用一年时间家访
“我教高年级语文,所以一般都是从五年级开始接手新班级,原来的老师会和我交流每个孩子的特点,而我想找到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家访,去了解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张老师现在教的五年级是去年9月新接手的班级,到现在为止,他已经家访了一半的学生家庭。“家访这件事不能着急,它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带着任务去了解孩子,有的孩子我一个学期还会家访几次,通常一个新班会用一年的时间去家访。”
如今,各种沟通方式层出不穷,电话、QQ、微信,还有各种群……传统的家访,还有什么必要吗?张老师觉得面对面的家访很有必要。“打电话、发微信一般局限于就事论事,并不一定能全面地了解一个人。况且有的孩子在家在校表现不一样,如果只看在学校的一面,有可能会失之偏颇。”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张老师就发现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很乖,可是在家就很闹腾、很刁蛮;有的孩子在学校很调皮,在家却比较听话。而这些都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才能知道,家访就是全面了解孩子的最佳方式。
家访有诀窍,重点看几点
张老师总结出家访要看的几个重要情况。
第一,了解学生家庭成员情况。“如果这个孩子的爸爸妈妈和其他家庭成员都愿意和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说明这个家庭比较重视教育,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比较容易形成家校合力。” 张老师说,家庭成员每一个人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有的家庭和老人同住,老师就要关注这个孩子是不是相对单纯幼稚,自理能力差,可能是过于宠溺或者依赖的结果。
第二,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张老师说,家访时可以看看家庭的读书环境,孩子和家长看什么书,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有一次我去家访时发现,房子很大,却没有什么摆设,家里甚至没有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真的只比家徒四壁好些。一问才知道,这孩子太调皮,什么都想玩,什么都想钻空子,所以干脆家里来了个釜底抽薪,啥也不置,除了课外书。”张老师说,家长适当的“堵”也要适当的“疏”,不然孩子会用其他的渠道来补偿和发泄,这个孩子就把所有的探险好奇心带到了学校,十分调皮。张老师将这个道理说给家长听,建议他们经常带孩子出去玩一玩,家长接受了,后来,这个孩子有了转变。
带着“干货”适时指导,每次至少一小时
家访除了看和听,还要学会说。张老师说,这个说,不是讲一些诸如家校合作很重要的空话,而是要讲接地气的话。每次家访张老师至少要一个小时以上,准备好足够的体力和应对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张老师总结了最经常遇到的热点问题:1、小孩看书挺多的,语文怎么还考七十几分?2、我们家阅读不行怎么办?3、孩子作文不会写,每次都要好几个小时,我们怎么辅导他呢?张老师说,他通常会反问家长三个问题,让家长自己也思考:1、你们夫妻俩爱读书吗?2、孩子读书多,多到什么程度?3、你们让他读的是哪些书? 通过这些问题,张老师会了解到父母的读书习惯、孩子的读书数量和读书品位。然后根据家长的回答各个击破,给予指导。比如家长让孩子读的都是《冰心散文选》、四大名著这样的高大上书籍,孩子很可能不感兴趣,所得就很有限,还会影响孩子正常的表达,换句话说,他可能不读还好,读了反而更不知道怎么表达了。“此时我就要和家长一起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读更适合他的书籍了。”
教育部门: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南京模式
南师附小校长余颖告诉记者,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孩子生活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他们自己也会困惑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学校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孩子背后的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协作,创设孩子们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学校办学已不是围墙内的事情,我们的老师走出围墙走进孩子们的家庭进行家访,带着问题,解决问题,让很多孩子发生了可喜的改善和变化”。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教育局和教育工委正在大力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家校共育方面的工作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部门协同,着力在队伍建设、资源整合、机制完善、制度创新、品牌提升等五个方面,实施家校共促十大行动,构建家庭教育指导南京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将坚持把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作为家校共育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记者 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