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名单,共计200个高校教师团队获得认定,包括40多个院士团队。东南大学宋爱国教授带领的遥操作机器人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据了解,此前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领衔的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承担国家众多重要课题
28岁拿到“863”项目,同年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岁被评为副教授,32岁晋升为教授,33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6岁担任学院院长!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宋爱国教授的履历非常优秀。这次,他的团队能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也是众望所归。
围绕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核电安全工程、助老助残康复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宋爱国团队长期开展遥操作机器人的前沿基础与关键技术研究。近五年,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等重要课题36项,以及航天五院、航天八院、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等单位委托项目20余项。团队突破了遥操作机器人的力感知、力反馈、力控制三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成果,编写国家标准5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含美国专利4项),其中36项得到转让。
科研成果应用于“天宫”“嫦娥”
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肌肉松弛会造成钙流失与肌肉功能退化,生物力学发生变化,肢体出力情况跟地面相差很大。所以,“神舟七号”出现过开舱门困难的情况。那么,人在失重环境下肌肉到底能产出多大的力?之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有这个数据。宋爱国团队受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委托,从2008年开始研制高精度的多维力传感器与航天员操作力测量系统,对空间站内航天员13种操作力、36种操作方式进行精确的力测量。经过几年的努力,研发了安装于“天宫二号”上的“小型化多维力传感器和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装置”。2016年9月“天宫二号”上天,宋爱国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成功保障了“天宫二号”航天员的在轨训练任务。
“遥操作”是月面巡视机器人(月球车)的四大关键技术之一,受航天五院和通讯与跟踪研究所的委托,宋爱国团队负责研制了两套地面模拟实验月面巡视机器人,主要研究月球车的遥操作控制算法和环境识别的感知系统,在“嫦娥三号月面巡视器”工程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此外,团队研制的空间站大型机械臂在轨遥操作分系统和小型化高精度航天员在轨操作力测量系统于2021年4月随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保障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实施。
团队还积极将航天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于核电安全工程、助老助残康复等国家重大工程与民生领域,研制的小型核电安全巡检机器人首次应用于秦山核电站三期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核反应堆工程,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大型泵站的运维。
科研再忙也坚持给本科生上课
在教学方面,整个团队也有出色的表现。虽然做科研很忙,宋爱国教授仍坚持主讲多门本科主干课程,先后三次获东南大学“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称号,并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等表彰奖励。团队全部成员多年连续为本科生上课。团队通过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引领学生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和公益事业开展课外研学。团队指导学生的科技作品,如航天员力觉交互虚拟训练系统、空间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教育机器人竞赛等大赛中多次荣获特等奖和一等奖。
2012年以来,团队先后邀请航天领域合作单位的9位院士、16位专家、3位航天员为学生讲座,培养学生爱国奉献、科技强国的情怀。依托科研优势,该团队不断将科研成果和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承担了8项国家和省部级教改项目,出版了3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了“传感器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入选2016年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2020年国家一流课程。
宋爱国教授肩负教学、科研、管理三头重担,长期高负荷工作,因过度劳累甚至晕倒在赶往北京航天城的路上,积劳成疾两度住院进行眼眶内肿瘤手术。他通过重大科研任务培养了宋光明、李会军、徐宝国等一批优秀青年学者。团队入选2016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通讯员 唐瑭 郝杰 宋光明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王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