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
2024-09-20 10:0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胡洋  
1
听新闻

大学时期是学生性格快速发展、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阶段。据权威调查发现,24.6%的当代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基础性的思想要求和工作方法,做到科学分析、统筹规划、综合施策、整体推进,努力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突出问题,以点带面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

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

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会有科学认识、发展目标、工作机制、实施路径、评价激励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纳入“三全育人”格局与人才培养体系,在校、院两级成立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学工主导、全员支持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优化育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由传统的注重心理问题干预的“治病”模式向系统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治未病”模式转变,着重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积极心理品质,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工作目标,明确心理健康工作的长远规划与清晰目标;加强制度保障,出台相关文件具体落实《行动计划》要求,切实加强心理健康工作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优化多部门协同守护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的工作体系架构与资源配置,完善激励制度,加强经验推广;加强队伍建设,将心理健康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培养一支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专兼职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推动心理健康工作提质增效;加强科学研究,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点、难点,坚持以实证研究与实践经验为基础,调动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工智能、法学等多学科资源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研究领域,解决现实问题,优化干预策略,完善育人模式。

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实践探索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学生的心理状态包括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维度,受到个人特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因素等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动态变化的波动性。处于不同阶段的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突出问题与发展诉求。一项面向苏州大学全日制本科生开展的调研发现,大一学生主要呈现适应性的问题,包括环境适应、学习适应等,大二学生较多出现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与情感问题,大三学生主要表现为生涯发展迷茫和焦虑,大四学生主要呈现升学与就业压力。在精准把握大学生各阶段心理健康发展诉求与愿望的前提下,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苏州大学为例,该校目前已将上述突出问题设置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细化制定各年级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关键词与菜单,通过心理健康月、心理班会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开展互动性、体验性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知识与素养,培育其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具体实践中,苏州大学建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多维课堂”,全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一是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以必修课为基础,必修课、选修课、辅修课相互配合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覆盖。通过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素养与心理育人能力,充分挖掘思政课程、专业课程、体美劳等课程中的心理育人元素;二是拓展教育平台,在智工舍“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积极心理成长中心,设置了音乐放松、团体辅导、润心书屋、VR体验、运动健心等多功能场域,心理专家、思政力量、关工委老同志等育人力量常态化入驻,构建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的五育融合全方位心理育人模式;三是创新教育方式,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心理游园会、心理情景剧、图文推送、科普短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打造覆盖面更广、互动性更优、参与性更强、个性需求满足率更高的多元媒体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四是丰富咨询服务形式,针对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拓展医生进社区、线上咨询、心理热线、网络树洞等多元形式,加强朋辈骨干队伍培养与咨询督导能力提升,进一步优化“自助+他助”的心理支持系统。

强化协调联动,护航学生成长

2024年5月,教育部举办以“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促学生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体现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共同参与,为孩子身心健康保驾护航”的工作思路。

学校作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主阵地,要内外兼修,不断优化关心关爱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机制与教育生态。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心理健康工作的内生动力源自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外在动力来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担当。在高校内部,应引导学生做自己心理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构建“学生—宿舍—班级—学院—学校”五级心理预警机制,强化学生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建立一支专业能力过硬、教育情怀深厚的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做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对于心理困难学生开展有温度的系统应对,及时科学评估并建立心理档案,关注学生实际困难与需求,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成立帮扶小组“一生一策”开展精准帮扶,帮助学生度过成长危机。

对外,应建立“家校社医”多方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形成帮助心理困难学生的工作闭环,并以工作闭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循环。

一是加强家校协同,建立家校共育机制。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其所在的家庭环境系统,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成员相互沟通交流及完善家庭支持系统等,对改善学生心理状态意义重大。通过家长讲堂等形式提升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认识,帮助家长提升亲子沟通能力等养育能力,进而改善亲子关系及学生的心理状况。对于心理困难学生,要建立家校常态化沟通机制,明确关注要点与责任分工,以“爱心+专业”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二是加强医校协同,建立医校联动机制。引入精神卫生专科医师力量,做好不同类型心理困难学生的分类指导与精准帮扶。发展性心理问题重在教育引导,亚健康心理问题重在专业疏导,障碍性心理异常重在及时转介治疗。学校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要建立起便捷、畅通的“绿色通道”,共同打造心理健康全程服务闭环,帮助学生得到及时、科学、便捷的转介干预服务。

三是加强校社协同,提升多方共育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共同参与,积极营造关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聚力打造更符合中国大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与监测平台,充分发挥融媒体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科普与宣传中的正向作用,构建由专家领航、教师指导、家长参与的全面护航体系,共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为苏州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2021SJB0676〉和苏州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项目〈YS24-2001082〉研究成果)

标签: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