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邵圣社区是由行政村改设的社区,辖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 现有总户数1.4万余户,总人口3万多人,居民人数多,问题也“不少”。12个住宅小区,群众反映诉求渠道匮乏,基层治理服务水平推进动能不足。邵圣社区从实地调研和工单分析来看,辖区矛盾类型繁多,突出表现为对可能引发的问题预判能力不强、暴发后响应时间较长、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不够,仅靠一次整治,治标不治本。2021年江宁区全面开展城乡基层“援法议事”活动,在区、街两级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下,社区结合实际,依托“点位长”工作站建设,围绕“援法议事”平台打造,推行实施“345”工作法,即成立3个工作组,建强“4支队伍”(司法、综治、物管、网格员),完善“5个机制”(一套班子管全局、一把哨子聚合力、一张网络优服务、一个渠道联民心、一套流程解难题),打造一个党建引领,援法助力,五治融合的小区治理新体系。
党建引领,夯实“援法议事”基层基础。以“3个工作组”为主心骨,三位一体“强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社区党委书记作为“援法议事”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副书记、业委会主任作为副组长进入“援法议事”工作组,有效增强凝聚力和引领治理能力,奠定组织基础。把为民服务作为主要战线,组织选好小区“援法议事”工作“主心骨”,筑牢基层工作战斗堡垒。通过设立治理“安全员”、环境“战斗员”、接待“服务员”链接各类资源,形成援法议事“朋友圈”,及时收集并处置民生诉求,应帮尽帮,做到居民诉求“不隔夜”。
整合力量,搭建“援法议事”调处平台。以“4支队伍”为抓手,四方联帮“动起来”。制定“援法议事”事项清单,厘清事务权利边界,依托社区“民主议事园”,定期不定期召开主题明确的社区“援法议事”会议,拓展民主协商渠道,确保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结果合法。通过“法治护航谋划、综治攻坚整治、物管监督保质、网格摸查联动”的“4”支队伍,凝聚工作合力,前移基层治理关口、系统破解矛盾难题,实现烦心事有人管,急难活有人帮、苦恼话有人诉,新思想有人传,形成“居民点单、社区搭灶、部门下厨”的问题高效整治的格局。
制度保障,优化“援法议事”议执机制。以“5个机制”为保障,五力协同“活起来”。按照一套班子牵总、一把哨子聚合力、一张网络优服务、一个渠道联民心、一套流程解难题的工作机制,化解治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矛盾,实现从无人无岗无责到有人有岗有责、需求单点收集到多渠道采集、处理方式简单到治理分类分级、矛盾突出频发到幸福指数提升的转变。一套班子管全局:依托“点位长”工作站,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物业公司、法律顾问及执法大队、司法所等部门人员组成工作专班,定期研判解决小区矛盾事项;一把哨子聚合力:建立“党建引领、群众吹哨、干部报到”制度,依托“民主议事园”,对于涉及多单位的矛盾事项,定期联席研判、限期解决化解;一张网络优服务:线下承接便民服务下沉,集成民政、劳保等公共服务。线上受理群众代办需求,做到群众办事不出小区。联动公益培训机构、医疗机构等公共性服务资源,配套采购健康服务、法律服务等市场化服务资源,织密公共资源与市场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提高群众获得感;一个渠道联民心:建立小区居民微信群、开通便民服务热线,畅通居民意见反映渠道。以“有时间做志愿者”为主线,通过红色故事会、清洁家园等系列活动,推动形成以德为邻、与邻为善、互信互助新型邻里关系;一套流程解难题:每日安排A、B岗,按照“一卡一杯茶、一线一本受理、首问负责、内部流转、服务回访、动态研判”的标准,按照“3个1”的工作要求,即10分钟内到达现场、简单问题1小时内解决、复杂问题1天内回复,精准高效化解矛盾,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援法议事工作推进以来,通过实施“345”工作法,实现了“议题收集—民主协商—法治把关—集体审议—事项执行—执行监督—结果公开”的闭环管理,相关投诉呈明显下降趋势,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实现了“矛盾预判在前、需求满足在点、志愿服务促幸福”的基层治理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