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宁区深入开展“援法议事”活动,培养基层群众树立“遇事找法”的法治理念,激发群众参政议政的主体意识,同时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快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江宁街道牌坊村“依托‘党群议事堂’依法治理新牌坊”项目荣获全省首批城乡基层“援法议事”范例。
党建引领,筑牢“五治”融合基层基础
政治上强引领,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治理体系,成立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援法议事”活动领导小组,发挥各党支部“凝心聚力”作用,将“援法议事”阵地“党群议事堂”设在党群服务中心,结合多项党建版块,提供全面服务。法治上强保障,通过明确议事范围、依据和程序,强化法治宣传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枫桥经验”成果,实现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德治上强教化,注重发挥乡贤党员的标杆作用,为群众树立模范,共同构建文明和谐社区。自治上强活力,制定村规民约,鼓励村民自发形成行为规范,不断加强自治组织的工作能力,提高基层自治水平。智治上强支撑,强化“智防风险”“智辅决策”“智助司法”“智利服务”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多元线上治理平台,拓宽民意反馈渠道,提升民意搜集整合效率。
制度保障,完善“援法议事”运行体系
制作“援法议事”清单,限定协商议事范围,确保依法行权。梳理出议事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形成议事依据清单,并根据工作实际不断更新完善。规范“援法议事”流程,帮助村民了解议事程序,实现“议题收集——议题确定——议事协商——事项执行——执行监督——落实反馈”闭环管理。鼓励所有村民参与村务的商议决策,共同研讨基层治理问题。当商议事项形成基本雏形后,及时召集各事项涉及到的企业负责人、村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政法网格员”等参与其中,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事项落实落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让群众对商议事项有更为全面、透彻的认识,以做出最为合理的决定。
举措落地,优化“援法议事”工作机制
“援法议事”活动凝聚了广大村民、村干部、政法系统党员干部、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等各领域的专家人才,力求听取最广泛的民意,鼓励社会各阶层最广泛的参与。针对经过协商确定执行的村务事项,对照权责清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由村党委确定具体承办人,明确执行方案,廓清该事项可能涉及到的区街相关单位或民间自治组织,依照法定流程执行,合力推进各项村务事项的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法律专业人才的专业优势和职业特长,组织村居法律顾问主动对接群众,面对面解决法律问题。此外,充分利用“心话e群”“茶乡夜话”等线上平台,开设多项议事专题,既提升了居民法律意识,又提高了“援法议事”活动效率。
决策闭环,强化“援法议事”工作实效
完善以村民监督为主的内部监督,通过“三务公开”工作法确保村民对各类村务事项推进情况的知情权。明确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范围,开展议事事项后评估,定期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并做好纪要,形成与议定事项有关的工作报告,做到抓铁有痕。对于重大村务决策,区级职能部门和街道建立统筹协调、全程督办以及落实回访制度,重点关注议事事项落实情况,帮助解决基层实际工作中的痛点难点,更好地督促指导基层为民办事工作,防止基层滥用职权等行为的发生,从而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引入第三方社会专业监督组织参与各议事事项的监督评价,对“援法议事”信息公开程度、管理效率、项目绩效等多个重要指标进行定期评估,与相关利益进行切割,从专业角度保证议事事项决策和执行全过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