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新”力·书记校长说︱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注“一张网”,为新型工业化注智赋能
2024-05-15 15:43: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主力军,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能?即日起,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推出“教育向‘新’力·书记校长说”专栏,开展新江苏“对话”书记、校长系列专访,通过全媒体报道,展现高校书记、校长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思考与具体举措。

作为全国首家信息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专注工业互联网,主攻两化融合,培养对接“新型工业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工业互联网国家战略,为新型工业化提供了“常信方案”,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了专业基础、人才支撑和服务动能。

近日,新江苏记者走进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徐建俊面对面,深度探寻常信院如何专注“一张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书写好“常信答卷”。

专注工业互联网,推进专业数字化转型

记者:当前国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作为融通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枢纽,对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您是如何理解和定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角色和使命的?

徐建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专业建设内涵是完全吻合的。常州作为一个制造业特别发达的地区,以较小的人口体量支撑起了万亿GDP,为学校专注工业互联网奠定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学校立足信息产业定位,在人才培养上专注“一张网”,即工业互联网。围绕工业互联网“物理系统+网络+平台+安全+应用”体系架构,学院组建了包括软件技术等7个专业群在内的工业互联网专业群,分布在六个二级学院,现有96%的专业都是围绕工业互联网产业链来进行设置的。

对于专业架构的细化调整,我们紧密对接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江苏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及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优化工业互联网专业集群建设,加强新能源专业建设布局,使学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我们主要开展了三项工作。

首先是增设新专业。近年来,我们新开设了互联网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网络密码、网络安全、密码专业等专业,其中密码专业系在全国首开;其次是淘汰了一些老专业,这些专业大多与学校的特色发展定位、地区的未来发展需要不是很吻合;最后是优势专业转型,学院过去有制造方面的优势专业,如今这些专业全部转向智能制造方向。

对专业架构进行梳理后,学院紧跟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专业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确定了人才培养的岗位能力同产业发展的需求到底能不能对得上。常信院的课程体系建设紧跟产业数字化转型,将新知识、新技能、新规范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比如,制造类专业,我们把最新的数字孪生技术等这些同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新课程全部融合了进去。艺术类专业也融入了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艺术与科技的交叉,让专业迸发出蓬勃的活力。

项目化教学,精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记者:面对新经济形态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学校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学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上有何创新举措,实现新质生产力相关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

徐建俊:学校围绕工业互联网,形成了培养“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要素网络化、企业管理智慧化”工业四化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为实现新质生产力相关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常信院一方面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来培育高素质人才。目前学校每年招收的学生当中,有30%左右的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包含了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两种模式。其中,现场工程师的培养,学校采用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即在一年级至三年级学生的课程中联合企业共同授课。另一方面,常信院全面推行项目化教学,在项目化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真项目,真正面向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际性的锻炼,增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培养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学校与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自动化类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入选江苏省第一批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在校企共建的现场工程师学院,校企双方共同组织招生、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和实习实训,企业提供培训必需的实践岗位培训设备和相应的福利待遇,共同负责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校企双方共建职工培训基地,学校参与企业技术升级、项目攻关和员工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

产教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技术服务能力

记者: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您如何看待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未来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徐建俊: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未来人才培养上遇到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产教深度融合方面。数字技术和产业转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上,要加大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吻合度、结合度,要同领头企业掌握的最新技术、最新工艺、最新行业标准对接起来,不断提升学校技术服务的能力,以此增强职业教育对地方的贡献度。

其次是产业技术服务能力方面。随着新质生产力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数字经济和常州新能源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师生对地方产业的技术服务能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我们成立了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学校有近100名专任教师参与了江苏省或是常州市的智改数转网联技术服务工作,学校的科研成果当中超过80%的内容是跟工业互联网、常州先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发展需要相关的。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服务能力,常信院也在不断创新探索。当前,学校在原有的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基础上,正着手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致力于对企业开展各项技术服务。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中心将面向数字化、未来新兴产业,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设立多个分中心,大家协同起来,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再次是培训方面。常信院作为职业院校,承担着为企业技术工人提供技能提升培训的职责和使命。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当下,如何提升培训的质量和竞争力,是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为此,学校出台了关于社会培训的相关文件,把培训工作跟考核绩效挂钩,激励老师们提升培训水平,服务地方企业发展。

打造产业学院,全面推进校园数字化转型

记者: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也意味着对校企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后续将如何布局,以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呢?

徐建俊: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重中之重。学校始终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视为办学生命线。学校制定了关于产教融合的三年发展规划,要求各个二级学院的主要专业群,必须跟产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进行合作。同时,推进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每个学院成立产业学院,每个产业学院要打造一个产业融合亮点。学校将以这些产教融合新平台为载体,进一步系统地提升产教融合深度。此外,针对产教深度融合,学校还制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方案。方案除了对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做了规划,还对教师数字化素养的全面提升进行了布局,助力老师在原有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适应这一轮新技术的发展。

产教城互动,深度对接产业园区

记者:面对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及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学校如何与地方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共同推动新型技能人才的成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徐建俊:省委省政府于今年初出台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快构建产教城互动发展新格局,这将进一步推动学校与地方战略紧密结合,实现共生共长。为此,常信院也在积极推进产教城深度融合,提出一个专业群要对接一个产业园区,要求我们的二级学院要跟产业园区深度对接起来,二级学院里的专业也要同园区内的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独角兽企业对接起来,学院的老师要跟企业的工程师深度对接起来,这也是我们今后重点要做的工作。

与此同时,对接区域工业互联网产业,学校还组建了产业学院理事会、负责平台运营、资源调配、业务开拓、技术咨询、项目认证和学生实习实训等工作,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格局。新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5个、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1项并推荐至教育部,工业互联网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被推荐至教育部。

同时,学校有超过60%以上的学生在常州就业,超过80%以上的学生在江苏就业,超过90%的学生毕业后留在了长三角,通过这一组数据也反映了常信院对地方的服务度是很高的,同时也说明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向、学生的就业方向跟当地产业的结合度是很高的。

面向未来,常信院作为信息类“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站在拥抱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前端,站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前排,站在江苏为全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示范的前沿,我们全体师生有理由、更有责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书写好“常信答卷”。

标签: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质生产力
责编:洪梦琪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