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宣传教育部“银龄教育计划”和反映教育扶贫,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主旋律电影《彩云深处》在江苏省丹阳市举行了隆重的全国首映仪式。电影中故事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南师附中退休教师孙宁生,为了山区的孩子,他把家搬到了云南,在云南贵州两地支教了9年多。这两天孙老师正好有事回南京,接受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的采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颖
梦牵支教
为适应山区生活,爬山锻炼身体
孙宁生老师已年近70岁,身体消瘦但精神矍铄。“年轻时我就有一个支教的梦想。为了将来能够在山区和偏远地区能够健康地生活下去,从2000年开始,我就在南师附中成立了‘登山协会’,每个星期天组织全校老师及家属爬紫金山,前后坚持了近10年。这为以后在云南贵州的山区生活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基础。”孙宁生说。
在云贵两地支教9年多,自己掏钱建起希望图书室,230多名家庭贫困学生在他的帮助下得到资助,其中有30多个孩子考上大学……南师附中退休教师孙宁生,9年多来一直在用爱为山区贫困孩子引路。
孙宁生说,支教期间,他主要做了三件事:
第一,就是建图书室,初中阶段是孩子品德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阅读为孩子指明了人生的道路和努力的方向;
第二,就是给学生上课,他教过地理、语文、美术,还给小学生教科学探究课;
第三,就是发动自己的学生,组织了若干个群,为山区的建设,为那些想读书而经济困难的孩子募集资金,让他们能继续读初中、高中,甚至大学。
生活艰苦
长期缺蔬菜,造成口腔溃疡
2013年1月,受上海田字格助学机构所托,孙宁生离开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中学,赴贵州担任威宁县哈喇河乡河边村田字格小学校长。山区生活的艰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孙老师说:“威宁山区最艰苦的地方,一是没有蔬菜,二是常常停电。在海拔2600米高的地方,气候寒冷,几乎没有夏天。这里没有蔬菜,人们的日常食物就是玉米和土豆。由于长期没有吃蔬菜,连我在内的7位支教老师都发生了严重的口腔溃疡。有的老师被跳蚤咬了以后,一直难以恢复。停电了以后,就没有办法用电磁炉,没办法烧水做饭,也没有办法用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为解决好口腔溃疡的问题,孙老师到处找野菜吃,他甚至想过用松针煮水来补充维生素。“找野菜我可是一把好手,灰灰菜、小米菜、叶韭菜,后来孩子们向我推荐了一种野果子叫老米醋,果然,吃完口腔溃疡慢慢地好了。”
原来山区的电线杆是木头做的,一到下雨天就容易漏电,而且有可能被山洪冲倒。因此,一到下雨天,山区就停电。在孙老师不断申请汇报,不断努力下,现在电线杆换成了水泥的,停电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无怨无悔
爱人追随他把家搬到云南
2011年,孙宁生来到茨营中学支教。只过了十几天,妻子也来到了云南。他放心不下孩子,妻子放心不下他,妻子满含热泪对他说:“一个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多难得啊!”她毅然把家搬到了曲靖。
从此,妻子就成了孙老师的支教助手。每当有图书、电脑等物资运到曲靖,妻子就成了二传手,等货物积累到一定的数量,他们就包车运到学校。孙宁生不仅掏出自己的退休金,筹建图书室,还四处筹募书籍。两万多册图书从火车站到学校,孙宁生和爱人一趟一趟搬运。3个月后,茨营中学建起了第一个图书室,每天借阅量达近200册。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和信念让孙宁生扎根在偏远的山区无私奉献?
孙宁生说:“支教就像是一捧烛光,亮度有限,但千万束烛光汇集起来,终能照亮一片天地。”
让孙宁生感到欣慰的是,9年间,山区的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去的时候,老师们连电脑都不会用,更不用说投影仪了。现在每个班都有投影仪。以前没有音乐课,现在有了专门的音乐老师。图书室以前借书只能手记,现在有了电脑和扫码枪,工作量大大减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