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教“恋爱”是种什么体验?
2022-11-23 09:00:00  来源:解放日报  
1
听新闻

这是一堂大学里的恋爱课。

在教师胡乃岩的组织下,学生们按照男女分成了几个小组,男生和女生相互提问。

“你们女生到底喜欢怎么样的搭讪方式,我们怎么样才能讨得你们的欢心呢?”男生问。

“你们男生是不是只想着性?你们到底是喜欢我们的外表,还是喜欢我们的思想?”女生又问。

提问以后,双方再分别作出回答。在胡乃岩看来,不少问题都挺尖锐,颇有些“短兵相接”的意思。而这样的互动内容,正是他所教授的大学恋爱课“恋爱心理学”中设置的一个互动模块,让学生们释放和解答自己的困惑,更加了解两性。

最近,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一项机构的网络调查显示,有近九成的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

那么,恋爱课到底讲些什么?有用吗?开设起来存在哪些堵点和难点?

为什么开恋爱课?

北京时间晚上7点半,也是美国的早上。在海外进修一年的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段鑫星坐在桌前打开腾讯会议,大洋彼岸,已经有300个学生进入“教室”,来听这节远程恋爱课。段鑫星开设恋爱课已整整5年。她的“恋爱心理学”课程视频上线“爱课程”等各大慕课平台后,全网播放量有700多万。

开设这门课的想法要追溯到更早。2013年,段鑫星的一个学生因为恋爱引发严重心理问题。那时候,段鑫星为高校学生做心理咨询,也在社会机构做婚姻家庭咨询,累积下来大量的经验和案例。“恋爱比想象的要复杂很多,归根结底还是涉及生命本身。”段鑫星决定,在高校里和学生们好好讲讲恋爱这件事。

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胡乃岩在今年第一次开设了有关恋爱的公共选修课,但他已经为此准备了许久。2007年,胡乃岩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兼职做心理咨询。2015年,他来到浙江工商大学做思政课老师。那时,杭州各区的婚姻登记处聘请专家做离婚调解和辅导工作,胡乃岩也成为其中一员。从那时起,他常常接触一些婚姻状况不佳的案例,有人甚至上午来结婚,下午就来登记离婚。与此同时,他还担任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指导老师,他发现,在前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中,很多是因为恋爱出现心理问题的。有的是分手,有的是异地恋,有的是表白后被拒绝很痛苦,有的是沟通出现问题经常吵架,各种情况都有。

他和同学们交流过程中提到一个问题:你们是不是需要这样一门和爱情有关的课?同学们呼声很高。胡乃岩问:要不我开一门公选课,叫“爱情心理学”怎么样?同学们和他讲,“爱情”两个字感觉稍微有一点点沉重,不如叫“恋爱”吧。

“恋爱心理学”的名字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准备一门全新的没有课本可参照的课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准备这门课的时候,我还在思政课中多次讲授另一个内容,就是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家庭、家教、家风这方面的重要论述,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还是要从家庭开始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因此,在我讲的思政课当中其实就对恋爱这门课做了储备。除此以外,这些年我也一直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精神分析、家庭系统排列疗法、情绪焦点疗法等,这些其实都是跟婚恋相关的。而且我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我本科的专业是法学,那么面对PUA,或者恋爱中万一发生的法律纠纷如何自我保护,我也可以讲一些。”胡乃岩说。

浙江工商大学对公共选修课的筛选十分严格。需要授课教师先报教案,最后由7位不同专业、经验丰富的督导老师进行打分,所有上报教案的课程中只有大约1/4能够通过。“当时,我讲了一下我这些年工作的方向、辅导的内容,各位督导老师看到我的大纲之后,说这门课应该推广,要开起来,这对孩子们有帮助。有些督导老师已经六十几岁,但他们对‘恋爱’不持任何偏见,最终的决定是一致支持,这让我也很欣慰。”胡乃岩说。

学生怎么看?

自从胡乃岩的“恋爱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公选课登上了学校的公众号课程介绍,一时间成为学生们坊间热议的话题,也登上了浙江工商大学校园新闻榜的第一名。最终开放选课时,这门人数上限为50人的课程,竟然有1600多人报名。

洪馨兰就感慨自己是“天选之人”,室友们都没选上。那时候她是单身,对心理学充满兴趣,很好奇能在恋爱课上学到点什么。“当然,也有很多人是抱着想脱单的憧憬来的。”她说。

一学期上下来,洪馨兰发现,其实这门恋爱课并不是教你怎么去脱单、怎么去搭讪别人,主要还是讲恋爱中人际关系的处理。“事实上,我觉得希望在恋爱课上学习如何成为‘情场高手’本来就是不现实的,那种手段性的操作本身就是带有贬义色彩且界限不明。”她说。

课程的重点主要还是侧重一些恋爱心理学理论的工具性运用。比如D-I-S-C性格分析。洪馨兰记得,在课堂上,同学们扮演着不同性格角色模拟在情侣吵架中的表现,再一一对应,找出不同思维模式的性格能够调和矛盾的方法。她还发现,有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恋爱,同样适用于友谊。

董文奇和女友异地恋许久,他选择恋爱课的原因是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处理情侣间的恋爱关系,减少异地恋带来的矛盾和内耗。期末时,“恋爱心理学”最终的考试方式是论述题。董文奇给记者发来了考试题目:讲讲你的爱情故事并进行自我分析;你对爱的理解是什么?请描述你理想的爱人、理想的爱情;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你解决了什么困惑,知道了哪些方式和方法可以改善恋人间的沟通,呵护爱情需要注意什么……

胡乃岩坦言,平时课堂上积极互动占据了很大比例的分数,期末的开放式题目更多是让学生思考这一学期的收获。有学生认真地写下了5000字的感受,这让他也很感动。“我最后应该是拿了九十几分。”董文奇笑着和记者说。

恋爱课有用吗?

“上您的恋爱课的学生都是为什么而来?想谈好恋爱吗?”记者问段鑫星。

“应该是想要过好自己的人生。”她说。

段鑫星坦言,大学里的恋爱课,并不是具体层面的操作指南,而是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偏向心理学和自我认知,涉及生命议题本身。“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好的人,不局限于恋爱这件事。虽然课程叫‘恋爱心理学’,但其实过好了人生你自然恋爱就能搞好了,你自己顺畅了,就跟谁都顺畅。”她说。因此,段鑫星课堂内容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有关“亲密关系中的自我”。“在情感关系中,看似爱的是他人,但背后是自己,是人格。”在段鑫星看来,具体的操作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爱情的版本,但是认知自己,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一定是被看见”“最长情的恋人是自己,要先发展自己”“彼此成长,各自强大”……有时候,段鑫星会在课堂上总结出一些“爱情金句”。

“会不会有学生不认同您的观点?”记者问。“当然,我讲的不是公理。”段鑫星说。有关爱情,似乎很难有公理。她曾在线上与复旦大学讲述恋爱课的教授梁永安对谈。虽然都是讲授恋爱课,但两个人的观点也有所不同。梁永安认为,现在的人们普遍会有些“爱无力”,段鑫星认可这的确可能是一个现实,但她仍然认为大家还是可以更加主动地融入生活,寻找爱情。她会在课堂上讲述婚姻不美好的部分,但总体上仍然希望传递给学生有关爱的正能量。

在胡乃岩的课堂上,有一个环节是每节课由一个同学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一开始,大家有些羞涩,没有人主动报名。在他的鼓励下,到课程后半段,分享爱情故事的名额甚至需要争取。同学们有的趁机“秀了一把恩爱”;也有人讲述了暗恋的辛酸,问出了情侣交往中产生矛盾的种种困惑。“我之前看过一段话,说中国人可能缺少三种教育:爱的教育、性的教育和死亡教育。这可能就是恋爱课存在的意义。”董文奇说。在他看来,恋爱是要亲身去谈的,但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可能让他少走一些弯路。

有的时候,学生也会带给老师惊喜。胡乃岩专门有一节课讲述恋爱与性,主要是侧重于对性的自我保护,以及不能以性作为爱的交换手段。当时他觉得,讲到这种程度已经可以了。但一名女生主动站起来,帮胡乃岩补充,比如有关同居时的注意事项,性行为的个人卫生问题,关于女性安全期的误解等。这让胡乃岩很惊讶,课堂也从一开始的腼腆、有些戏谑,变成了格外投入和认真、不回避。“根据2019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发起的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发生性行为的概率已经很高,因此这没有必要回避,而是应如何更好地引导,让同学们学会自我保护和负起责任。”他说,这也是恋爱课的意义之一。

恋爱课有未来吗?

从2013年开始,高校零星推出过恋爱课。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婚姻与爱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恋爱、婚姻与家庭”、天津大学的“恋爱学理论与实践”、武汉理工大学的“爱情心理学”、华中师范大学的“爱情心理学”等。许多课程都是“一座难求”。当然,也总有不同的声音和看法出现。大家争论的焦点无非是恋爱课到底有没有用。

“恋爱课不能讲得特别枯燥,不能只灌输鸡汤。老师需要能和学生在一个维度上同频共振,且有高于学生的认知去思考问题。”段鑫星说。像段鑫星、胡乃岩这样的老师都有法学和心理学学科背景,做过大量婚姻咨询和大学生心理咨询。因此,教师的知识储备对于恋爱课来说格外重要。

另外,胡乃岩还向记者提到,高校的恋爱课目前是一个“三无产品”,没有教材,没有学科,没有老师。“我不开这门课,也可以在学校里做一个思政老师,我开了,更多是倾向于服务学生这一块,就目前来说恋爱课和科研领域相结合还是比较困难的。”

段鑫星也表示,高校毕竟有一套对于老师的评价体系,有人会说:有这个时间,你是不是应该多写写文章、做做科研?“我是愿意做一些公益的,因为我做过很长时间的学生工作,知道学生的需求很强烈。其实还是得高校自己首先支持这个事情。”她说。

段鑫星告诉记者,目前,学校给了她有关恋爱课线上慕课的资助。胡乃岩也申报了一些关于恋爱心理学选修课的课题,得到了学校的支持。“要不然的话它就变成了一个只能讲课、不能科研的项目,很可惜。目前恋爱课还是出于老师个人的一种努力,没有一个学术的、高校之间的会议交流,这也是推广的堵点之一。”他说,“未来,如果能够统编一些教材,或者形成学科、组成团队,一定会有更多可以探索的空间,也会给学生们更多的恋爱支持和价值观引导。”

记者 刘畅

标签:恋爱;心理学;学生
责编:王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