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什么?不一样的学校或许会有不一样的见解。它在海门区王浩小学的老师们看来,是学习知识的乐园,是提高素养的摇篮……因此,王小人始终坚守传统,创新机制,在变与不变中,轻轻地撑起那根名叫“提质”的竹篙,借助三个“回归”,让“教学”这艘小船向更深处蔓延。
价值回归,让理念“落地生根”
南通市海门区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朱建军曾在开学初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围绕‘落实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效率’目标定位,深度推进‘学程导航 六学课堂’改革。”要想取得“提质”的成功,必须要引领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重塑育人意识,回归教学本真,实现眼中有人,不断提升“课堂革命”的向心力。
阅读沙龙,假借他山之石。学校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14项突破性举措、海门区“学程导航 六学课堂”教学范式等,各教师对照课堂深刻反思,在学科分组讨论会上,个个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打破原有观念,重生新的思想。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组织教师阅读了《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课堂教学的革命》《给教师的建议》等专业书籍,每位老师制定了详细的阅读计划,有摘抄,有反思,有讨论,有交流,学校进行了相应的读后感评比。在此基础上,学校先后组织了以“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学生素质和应试水平如何共同提高”“诗意六学课堂范式研究”为主题的学习沙龙,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语言与语言的交锋,理念开始生花,意识逐渐明朗,让心灵的旅行变得惬意而淡然。
团队研学,丰富自身经验。为准确把握“课堂提质”的本质内涵和实施途径,各学科成立教学学科发展中心,负责人成员包括区、集团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坚持“九个一”:每学期制订一份学科建设方案,每月组织一次专题研修活动,每学年每人领衔研发一项校本课程,每学期每人执教一节研究课,拍摄一个微课程视频,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题教学调研,每学期组织一次学业水平检测,分享一次教学经验,每月一次的质量研讨会。通过这些活动让普通教师走向骨干教师之路,骨干教师走向名师之路。
案例诊断,明确行走方向。为了增强教师成长动力,课程教学中心安排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中进行观课研课和业务学习。各学科主任带领教师学习各种教学案例,有名师课堂实录,有典型课堂赏析,有家常课堂集锦……丰富的案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核心素养的课堂”从哪来,怎么做,到哪去的三个问题。每次研讨都有小主题,观课前出示若干指向明确、切口小的观课重点,确保一课一得。
课堂回归,让模式“重整优化”
学校坚持“课堂提质”研讨交流的常态化推进,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实现以“研究课”引领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坚持“一巡课”。每天的行政值班巡课观摩,注意观察,了解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状况。上课时,有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吗?交流时,有体现“合作学习”的成效吗?作业时,有体现“以练促学”的价值吗?通过不断地捕捉与追问,课堂提质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也日益在日常教学中显得平常。
实施“三个微”。同组微研究,每天同组老师利用放学后的30分钟,交流今天课上的优缺点,讨论明天的教学流程;开发微课题,同轨老师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形成年级“微课题”;拍摄小微课,选择骨干老师录制“培优补偿”方面的微课,让孩子在家也可以学习。
推行“六种课”。同轨教师相互邀约切磋,双周周二语文,周三数学,周四英语、艺体;每日预约随堂课,每周一次通过预约来确定听课对象,让教师在平时的每一堂中都能获得成长;骨干教师展示课,区级、集团、校级骨干单周周三上示范课;行政领导引领课,一个月两位行政为全校教师上引领课;外出学习回放课,外出听课的老师都要把观摩到的课堂复制粘贴,以点带面,让先进的理念“从一变十”;过关考核大比武,每学期固定一个月的时间为每位老师的“六学课堂”考核月,评出“六学课堂标兵”,对不过关的课进行“跟踪调研”。
学生回归,让教师“反主为客”
学校提出了校本化的课堂教学理念:坚守课堂教学的底线要求,围绕教学目标的精准美、教学过程的节奏美、教学环境的意境美、教学语言的激荡美等特征,关注和培养“学生终身带得走”的核心素养。
细化规则,明确标准。各学科组长根据年段、学科特点,提出了王浩小学的“诗意六学课堂”操作办法。如预习导学环节,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导学,老师批改或抽改,初步了解学生情况。课堂探究环节,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做到“七放手”:知识放手让学生探索,课堂放手让学生议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当堂训练环节,教师要根据新知设计一定量的基础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延伸环节,教师要有层次地将基础性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小结和布置作业环节,要做到实基础、分层次。
常抓管理,坚守常态。制订《王小教师10条良好习惯》《六认真考核细则》《王小“小组合作学习”规范》等,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提出明确要求,严肃纪律,将教学常规、教研学习工作、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等规范化、制度化、正常化,为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保障。同时,紧紧抓住“集体备课”,“个性化备课”,“导学单设计”等核心环节,采取行政巡课、团队观课、推门听课、随机看课、年级展课、互动议课等方式,真正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师和学生自主自觉的成长。
强化机制,确保质量。建立“专题项目组”,以分管主任为组长,各学科组长为副组长,各学科老师为成员建立培优补偿项目团队;建立“质量监控工作室”,开展跟踪听课,课堂教学质量小调研,单元过关,重点年级阶段训练检测等活动,确保学校教学质量攀新高;建立课堂教学考评反思制度,坚持每日一反思,每周一小评,每月一总评,推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
王浩小学的老师们相信,放下一切杂念,把心窗打开,让“课堂提质”进来,树立优化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课堂观,评价观,一定会到达他们心中的那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