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新”力·书记校长说︱金陵科技学院: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显身手、强内涵、争一流
2024-06-19 16:18: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战场、主力军,如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能?即日起,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推出“教育向‘新’力·书记校长说”专栏,开展新江苏“对话”书记、校长系列专访,通过全媒体报道,展现高校书记、校长对于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思考与具体举措。

扎根南京,高标准创建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作为一所以“科技”命名的高校,金陵科技学院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特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路是什么?

刘永彪: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为南京而生、为南京而在、为南京而长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的“两全”主题是“全心育人育才、全力服务南京”,“两建”目标是“高质量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高水平建设新兴应用型大学”,“两化”战略是“南京化体系战略、网络化体系战略”,学校的重大决策和重要方向都紧扣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今年,高标准创建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为我们的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更好地服务南京提供了根本遵循。金陵科技学院在响应国家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方面的总体思路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把握、服务、培育。

吃透概念内涵,因地制宜把握新质生产力

记者:第一个词是“把握”,金陵科技学院是如何把握“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

刘永彪: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我们要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充分认识它与科技、人才、产业的关系,结合学校实际,“因地制宜”,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一要“知自己”,摸清家底、了解自身的优势短板,才能有的放矢,我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办学优势、学科特色等资源禀赋,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最大化地提升“长板效应”,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二要“鉴他人”,我们走访调研省内外兄弟高校,了解他们的做法,在比较和反思中借鉴经验;研究新质生产力需求,在分析和思考中推进合作,活学活用,在自身实践积累和他人经验智慧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三要“明全局”,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自觉把工作置于地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中去谋划推进,遵循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律,通过系统研究,结合自身特色,制定出符合全局利益且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

围绕发展需求,创新改革服务新质生产力

记者:金陵科技学院在强化服务面向,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急需人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刘永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我们在问需地方发展、问需产业提质、问需科技创新中,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动能和服务支撑。

我们锻造人才高地奠定发展基础。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应用型高校的第一资源和战略资源。我们聘任郑纬民院士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教授为名誉教授,聘任南京市社科院院长曹劲松等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客座教授,大力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的高层次人才,支持更多的教师赴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鼓励教师通过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重构学术科研方向,不断强化教师“双师双能型”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适配度。近五年来,累计组织千余人次参加各类线上线下培训项目,派出教师106人次赴企事业单 位实践锻炼,185人次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项目,598人次认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学校一直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在全体教职工中营造浓厚的“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氛围。

我们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发展动能。学校聚焦南京市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及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实施“数据要素×”赋能行动,全力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跨学科科研平台,多路径参与南京基础研究领航支撑计划、重大创新平台突破计划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学校江苏数字化转型发展培育研究基地等智库的研究成果多次获省市领导批示。我们还持续推进学校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把目标考核评价导向作为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鼓励创新和提升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契合性及融合度,引导全校师生聚焦研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卡脖子”问题,建设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优化学科专业,培育新质人才

记者:您曾阐述过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体系改革对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金陵科技学院在这两方面是怎样做的?

刘永彪:我们优化学科专业提供发展支撑。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高质量生产力。学校积极应对新质生产力对人才质量和结构的要求,面向产业重大需求,构建工科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层次合理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发挥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作用,持续推进基于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的专业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积极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把主要资源投放在未来学科、交叉学科等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学科生长点上。

我们改革教育体系培育新质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拥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学校重点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状况;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淬炼学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质能力。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

记者:金陵科技学院在校企融合方面一直做得不错,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刘永彪: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企业则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如果高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校企精准对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就可以更好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我们在推进校企融合上一直在做两件事情,一是推进有组织的校企合作。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与企业功能不同,却可以优势互补。一方面,高校有大量的高学历科研人才,具备前瞻性研究的能力,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思路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企业有详实的市场信息,掌握着市场的第一手资料,并能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分散高校的研发风险,为技术攻关与投入使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助于完成从零到一,从一到多的跨越。我们这些年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校企合作的融合度、产业专业结构的匹配度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将继续做好有组织的校企合作,了解企业需求,将产业、企业需求与学校科研有效链接起来,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创新突破。还要深化校地融合发展,围绕地方区域需求和学科前沿,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平台,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载体的作用,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扩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面。

二是推进协同育人走深走实。要牢牢抓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围绕产业和技术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促进教育链、知识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单靠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没有实践实训实习,培养不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我们联手行业企业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对接产业行业企业需求,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积极拓展共建共管、开放共享的集教学、科研、育人、社会服务等为一体的深层次产学研联合培养平台,完善培养目标协同、师资队伍协同、资源共建共享协同、管理运作协同的全过程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从单一主体育人向多主体协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模式转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合适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显身手、强内涵、争一流

记者:对于未来,我们总会满怀期待,您有什么展望?

刘永彪:今年是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目标任务的奋进之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认识,凝聚起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以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遴选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在推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显身手、强内涵、争一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金科力量。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李艳玲 洪梦琪 龚淑贤

标签:新质生产力;金陵科技学院
责编:李艳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