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诗宜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023-04-10 10:3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祖先在农耕时代日日观察、年年总结而成的知识体系,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创造力,更是中国传承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才能以节气为媒、以教育为本,带领孩子们聆听节气的呢喃与诗意,在宜诗宜画之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南通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

插上教材的翅膀——丰实

自然中寻找生命之美让孩子们在接受教材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引导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师生通过学习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更是一种教育的舒展。在学习《数九歌》时,课前预习便要引导孩子们了解数九寒天的由来;教学时结合内容带领孩子们观察自然环境的变化;探究活动中,通过日常起居的变化,让孩子们认识早睡早起、冬日进补的重要;课后巩固中再带领孩子们从诵读到吟唱再到表演,沉浸式地感受《数九歌》,稚嫩的童声成了对节气最美的回应。

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教学古诗《清明》时可以解秘清明草木萌动的变化;识字春风春雨时,可以通过手绘画来丰富“立春”的风和日暖……就这样,一间小小的教室不仅是教材共性知识的输出地,也成为了特色传统文化的涵养之所。

遇见最美节气——活化

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民族特有的社会风俗和节庆,每一个节气都蕴藏着独特的美。

自然中寻找生命之美。端阳看芦苇依依,霜降赏枫叶摇曳……所有的风景随着节气的变化迎面扑来,生命的美就在这些风景中萌发与绽放,师生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密码。冬至时节,天寒地冻,一片苍茫,但墙角金梅暗香浮动,傲立枝头,那是坚韧的生命之美;老树枝桠的深处又鼓起小米粒,枯黄的草叶根部泛出点点绿光,那是酝酿的希望之美;“冬至阳生春”那是对生命的召唤,便是自然藏在冬至里的密码。由此,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生命的孕育不仅仅是春天,其实早就藏在了冬至时节。于是,在孩子们稚嫩的笔下,你会看到苍茫萧瑟中有着一抹生命的涟漪。

诗词中感受文化之美。小学教材中的节气是零散的短小的,但是文化元素却极为丰富。“节气书画展”很好地让孩子们感受节气内涵的同时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在学习《山行》这首诗时,通过看图读诗句,从“霜叶”“二月花”发现描绘的是秋季的霜降,进而再次补充霜降有关的诗词,如: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吟诵着这些诗,那份清冷中深情流淌于字里行间。师生阅读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从古诗文的角度探寻着节气,了解着节气,又在临摹相关书画中实现了又一次自我感受与创造。

习俗中品味传统之美。带领孩子们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切身体验中挑起守护与传承之责。立春时节,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以鞭春的场景“打出”对成长的祝福;将期盼包入春卷春饼之中,咬下新一年的坚韧不拔。立夏时节,备上一把大秤,一个贴上红纸的大箩筐,邀请家长志愿者们,为孩子们秤上一回,在彼此的笑声中,“立夏秤人”便成了孩子们一辈子的记忆。将课堂与习俗打通打造无处不在的体验式教室,让孩子们在节气的活动中拓展成长的空间,获得心灵的滋养!

研发四季特色课程——拓展

节气和节日是两个水乳相融的概念,在岁月的更迭中以独特的仪式感作用于心灵。将传统节日也融入节气,探索研发四季课程成为新的教学模式。春天,结合植树节,惊蛰、清明等节气,开展种植养殖活动,种花、种菜、养蝌蚪、养蚕宝宝,让孩子们在观察、体验、实践、创造中体会了生命的珍贵,孩子们的心灵更在爱的付出与收获中得到了滋养。春节,挖掘与孩子们相契合的主题,通过“童谣里赏兔子”“成语里品兔子”等系列课程,让孩子们在文字与诗画中领略文化的意蕴。元宵节,在做汤圆、猜灯谜等传统课程基础上,开设点灯课程。开学之日,孩子们提着自己的灯笼上学,由教师为他们点上火苗,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期盼。

春天,观柳赏花、浅听风吟;夏天,诵诗斗蛋、逐光而行;秋天,赏菊祈福、珍怀风景;冬天,踏雪寻梅、檐挂冰乳,在聆听节气的呢喃与诗意中,孩子们以明媚的笑眼与朗朗书声,体会中华民族的文化底气和自信。

(张汝琳)

标签:节气;孩子;传统文化
责编:王凰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