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古渎小学办学历史久远,地处农村水乡,城郊接合部。近年来,受城镇化进程影响,学校人数逐年递减,已自然形成小班化教育格局。
“特·优·美”办学是基于古渎小学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实基础(薄弱)、发展现状(滞后)、未来需求(品质)所确立的办学追求或目标,既是“被动选择”,也是“主动而为”,主要定位学校有特色、学习优质量、人人身心美的价值取向,充分挖掘内在优势与潜力,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集中力量“弯道超车”,为提升办学效益与品质,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确立的创新之举。
校小人少,学校更倾向“质量”的诉求,形成古小的“质量文化”。所以学校精选力做,凭借有限的空间与资源,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与特点,面向每一位,以“文化”为统领,过有质量的学习生活,学校在积极行动,以一日学习课程为主线,以德育特色课程为主旨,以水乡特色文化课程为主导,并以全校师生为“主角”,整体规划,有序落实,努力实现价值取向。
立足常态
学校以 “师生一日学习生活”为根本,对应文化目标与追求,形成准则与要求。加强对“一日流程”研制,重构与优化,安排与实施,督促与落实,整体编排,实现常态化管理。早晨到校后的“人人有责”,大课间的“运动超市”,课堂中的“真我风采”,午休时的“闲暇时光”,放学后的“延时享暖”,唤醒与催生新的质量意识与水平,让每个时段、每个场景都有意思、有意义、有意蕴。
优化状态
优化状态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效率观、品质感,让每一项课程活动的实施变得更“有质量”,向“优质量”迈进。学校逐渐建立课程反思与审议机制,以现有的力量与水准,实现最优化的努力。学校结合三年规划,确定每一学年突破重点,不断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如根据预期计划,加强了“小舵手”社团活动组织,前期充分调研、调查,在征求全员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活动内容,开设了十几项兴趣活动,满足了每位学生的个性需求;大课间活动也是优化调整的重点,作为每日“身心美”的重要载体,学校进行了深度开发,从文化背景到运动项目、运动方式都作出了改变,发挥了大课间的真正功能;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小班化教学”更是我们的特色与优势,长期以来学校以课题研究引领的方式,一直在探索最优最佳教学行走方式。本学期邀请特级教师来校进行市级专题指导,提升“小班化教学品质”。尤其是对“双减”背景的“课后延时”,以及幼小衔接、生命关爱、安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等,也加大了研发力度,因需而变,追求效益,得到很好地组织与落实。
建立生态
着力构建一种美好的、协调的、平衡的课程状态与关系,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种理想与境界。让共同参与、活动、实践的每一名师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收获,是学校“质量为先”的必然需求。学校通过观察、问询、问卷调查、研讨等方式及时了解与掌握课程的“适宜性”,同时通过定期评价与考核强化课程管理,提升执行力与质量感,如开展“学生最喜爱课程”调查活动,建立以月单位的常规考评制、面对每一个的个别帮扶制等,既要“齐步走”,也要“个性化”,最大限度达成课程、老师、学生的“三厢情愿”与“乐在其中”。
( 史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