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颗小石子, 地上划格子, 长格子,方格子, 划好格子造房子。”一群女生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围聚在教室前的空地上,边唱边跳,载言载笑;男生们呢,有的推着铁环在操场上飞奔,有的甩动绳子,把陀螺打得呼呼生风……这一切仿佛时光倒流,久违的儿时游戏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以上场景是南通市海门区三厂小学某个大课间的即时记录,也是学校研发“沙地文化课程”的生动成果。沙地文化,是一个很专业又很具区域特色的群体文化现象,指长江口地区崇明以及我们海门、启东、通州一带的讲沙地方言的族群形成的独特文化,是沙地人历史的足印,是沙地人智慧的结晶。近年来,三厂小学以“沙地文化”为载体,以“五育并举”为目标,致力于乡土课程的开发,引领孩子们了解家乡风土人情,感受沙地文化魅力,培育家国情怀,为孩子们构筑起一座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精神家园。
课程建构蕴乡心
沙地文化源远流长,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其本身具有德智体美劳等多种教育元素,充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优秀的民风民俗、乡规乡约、家风家训等为人处世的准则,在新时代仍然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从根本上教导人经世致用。而如何在全新历史时空下挖掘乡土资源,融合学科特色是研发课程首要问题。学校课程研发组,经过反复研讨,初步确定了“沙地历史”、“沙地方言”、“沙地民俗”、“沙地游戏”“沙地艺术”这五个主题的课程方向。
文化布置有乡味
信步在学校葱茏精致的校园里,迎面扑来的是一股纯朴清新之风。橱窗里布置着沙地先民垦殖的图片,墙壁上张贴着沙地名人的照片、作品,班级里出刊的是沙地文化黑板报,使人俨然走近了一座民俗博物苑。尤其是南通的文化名人清末状元张謇先生,不仅是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也是我们学校的创办人,他的名言警句、书法作品、故事传奇散布于学校的角角落落,成为了学校的文化底色,也激发着厂小学子浓浓的家国情怀。
主题阅读明乡情
课程研发组成员群策群力,分工合作,几乎找遍了“淘宝网”“孔夫子旧书网”、海门的旧书摊,以及凡是能够有这类藏书的地方,收集有关沙地文化的书籍,然后从中选取适宜孩子们阅读的内容,自编了《沙地文化课程主题阅读》这一普及读本,内容涉及沙地的历史、地理、风俗、方言、故事、童谣等各个方面,这些短文有趣有益,雅俗共赏,深受孩子和老师的喜欢。学校还专门开辟午读时间,以及晚间的“亲子阅读”来进行主题阅读,从而使每个沙地孩子都了解熟悉了沙地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也使乡土之情在校园里氤氲成风。
文化讲坛传乡韵
如果说主题阅读的开展激发了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浓厚兴趣,那么沙地文化讲坛的举办,使这种了解更加深入,更有文化内涵。为了将文化讲坛打造成一个精品,打造成传播乡土文化的一个平台,学校专门从校外聘请本地民间文化的资深研究者,以及热爱乡土文化的骨干教师担任坛主,讲坛的内容涉及到历史、文化、语言、风俗等各方面,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漫话沙地人》的讲座让同学们知道了自己是沙地人,祖先来自哪里,从而使孩子们产生了一种归属感。《沙地方言》的讲座让同学们从沙地土话的日常用语、俗语谚语等介绍阐述中,感受到沙地话的风趣和幽默、古老和智慧。而《沙地童谣》《沙地特产》的讲座又让大家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乡野风、乡土情。
实践活动谱乡曲
吴音悠悠。吴侬软语,古韵悠悠。沙地话属于吴语的北支,对现在很多学生而言,沙地话却只会听,而不会说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通过家长会、公众号,向家长们发起“学说沙地话”营造说沙地话的氛围。每年的2月21日是世界母语日,学校还鼓励全体师生在这一天里,用我们的母语——沙地话来教学、交流。此外,低年级的沙地童谣比赛、中年级的沙地谜语竞猜、高年级的沙地谚语大赛以及全校性的沙地话故事大赛,使沙地话在学生心头萌芽,很多学生都能以秀两句沙地俗语而自喜。
山歌袅袅。海门山歌是沙地风情文化的瑰宝,每学期音乐教师教唱学生一首海门山歌,学校也开展多次山歌独唱、合唱比赛。海门电视台曾来我校,对我校的海门山歌教学进行报道。我校的合唱团多次受邀到社区进行海门山歌的表演,为社区群众带去了久违的艺术享受,为弘扬沙地民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
沙地游戏。沙地游戏,快乐无限,有趣有益。体育课上,我们将造房子、转陀螺、打牌宝、推铁环、跳长绳、挑花线等乡土游戏融入期间,既增加了趣味,也锻炼了孩子们的体魄,还激发起一种前所未有的乡土情结。渐渐地,沙地游戏在厂小校园风靡开来,成为孩子们童年里一道美丽的风景。
历史风俗。每逢立夏,各班都要开展了编织蛋袋和斗蛋比赛;端午节,我们邀请来家长教孩子们裹粽子,煮粽子;元宵节,我们还开展了扎花灯、猜灯谜的活动,这些都是我们沙地地区的老习俗,需要让孩子去接触、去了解、去传承。如今,很多高年级的同学还结伴研究起沙地文化的微课程。他们自发地组织了很多研究小组,一起研究“沙地老镇名”“沙地老物件”“沙地土特产”“沙地名人”“沙地习俗”,还有的则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走出校园,去参观名人故居、去游览古镇老街、去拍摄风俗习惯、去记录故事传说……
沙地风情美,乡音润童心。沙地文化课程的研发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是海门地区沙地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动力支持,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地,也是“五育”融合育人的课程行动,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研发“沙地风情课程”就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这一课程在家国情怀视域下,打破了家庭、家乡与国家的籓篱,确立了全社会联动发展的育人方式,拓宽了立德树人的资源、阵地与渠道,唤醒了文化自觉,增进了文化自信,将家国情怀注入学生心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同时也为优秀地域文化进入新时代学校教育探索了崭新的路径。
(汤利萍 倪永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