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通市海门区六匡小学就有一支学生乒乓球队,从水泥台上练球起步,无论是寒风凛冽的严冬,还是酷暑难耐的盛夏,孩子们夏练三伏战酷暑,冬练三九斗严寒,用一次次拼搏、一滴滴汗水,硬是拿下了海门和南通乒乓球比赛的冠军,一所并不起眼的乡村小学因乒乓球而扬名市内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孩子挤进城市就读,学校生源不断减少,乒乓教练逐年流出,成为乡村小规模普通学校,乒乓教育已没有任何优势。
如何使学校走出困境、让乡村教育重新焕发生机、让孩子们受到更好的教育、让社会和家长重燃对学校的信心和希望,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学校尽管小,先进、高雅、奋进的学校文化不能缺;学校尽管偏,优秀、深厚、向上的学校文化不能少。既然学校有着多年的乒乓文化积淀,这项传统不能丢,学校进行了重新定位,继续扛起乒乓运动大旗,以乒乓文化建设为抓手,传承发展乒乓教育特色,引领新一轮发展。
学校以“超越自我 成就梦想”为校训,“以乒乓特色兴校、用国球精神育人”为办学思路,践行“爱拼才会赢、肯干才能成”的核心理念,朝向“专而博的乒乓教育,小而优的品质学校”发展愿景。新时代,学校要把乒乓教育由“精英”走向“普惠”,做到有专业的乒乓队伍,又有广博的群众基础,全体学生学会乒乓技能、喜欢乒乓运动,让每个孩子都沐浴乒乓教育的阳光,把学校办成孩子喜欢、家长信赖、社会好评的乒乓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用乒乓文化的力量,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理想的孩子,追寻乡村教育的美好,鼓励孩子学习乒乓、了解乒乓、走进乒乓、沉醉乒乓过程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做到五育并举,努力培养和发展好每一位乡村的孩子。
以乒乓运动为龙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乒乓运动是一项全身运动,能使肌肉和关节都得到有效锻炼,由于乒乓运动速度快、变化多,能训练人的反应、协调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还能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品质,既具有竞技特点还具有娱乐功能,因此乒乓运动是一项老少皆宜的群众体育运动项目。学校把体育作为第一学科,把乒乓运动作为体育的第一项目,由乒乓精英教育向乒乓普惠教育转变。根据师资特长,改变过去一个班级由一个体育老师执教的传统排课法,在体育课时中分别安排乒乓、田径、体操课程,由不同的体育老师授课,同时在大课间活动、体育活动课、社团课、晨午间等时段,由班主任或体育老师带领学生练习乒乓球,开展乒乓球赛,让所有的孩子都会打乒乓球、喜欢乒乓球运动,从而实现全员乒乓的目标。全体学生每天做广播操、啦啦操、乒乓操,开展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短跑等项目训练,冬季开展了跑操运动,全体师生踏着明快的跑操节奏步伐一致、队列整齐,跑出健康、跑出精神、跑出快乐、跑出形象、跑出风格,成为过路群众驻足观看的一道风景。在体育运动蓬勃开展下,学生的身心健康指数明显提升。乒乓球队每年都能在区级比赛获奖,花样皮筋在区级比赛获奖,体操队在南通市级获奖,田径队在区级运动会上获上游名次。
以习惯养成为重点,发挥家校合作共育合力
好习惯决定好人生,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周五讲堂是学校创立的一项德育品牌,每周五举行集体晨会由校长点评学生一周来的表现,表彰先进,鞭策落后,讲解训练重点,提出明确要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习惯的改变。家庭是最重要的习惯养成之地,学校以海门区家校合作共育典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家校共育资源,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定期举行家长学校活动,邀请海门区星火讲师团成员徐志新、仇汉江等给家长上课,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教,接受家长的咨询,解决家长的困惑。校长每学期向家长开课,讲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举措,宣传学校办学成绩,宣讲“双减”政策背景和意义,让广大家长理解“双减”,支持“双减”,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在家的“五项”管理,特别是要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管好手机使用、管好课外读物、加强家庭体育运动和家务劳动等方面,协同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管理。建立多种家校联系平台,学校微信公众号、校长接待日、校长热线、家长开放日等家校联系沟通平台,让家长找到释放的渠道,缓解家长的家教焦虑。任课老师每学年对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全面了解孩子的成长生活环境,对特殊的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指导好特殊儿童家庭的家教工作,必要时进行家教干预。经过全体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卫生习惯、读写姿势、集队秩序等良好习惯成效明显,校园里时时保持干净整洁,教室里桌椅整齐、墙面无污迹,书本学具摆放统一,中午就餐做到安静、光盘,无饭菜掉到地上。小学里培养的这些良好习惯是学生一生都受用不尽的。
以“小超人”农耕园为基地,弘扬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
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都是劳动创造的,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者最光荣。学校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弘扬以劳动为荣的价值观。教学楼前的草坪是学校的劳动基地,春天来临小草萌芽,全校师生一次次地在草坪上清除杂草,流出辛勤的汗水,收获如茵的草坪。楼后的“小超人”农耕园是学校开辟的又一蔬果种植实践基地,每班师生精心规划,四季耕种,精心培育,收获了各种各样的时令蔬菜水果。在收获时节,学校品尝了自己种植的劳动成果:桔子、西瓜、茄子、花生、蚕豆等,老师们采摘了新鲜蔬菜与家人一起分享,师生共同体验劳动的价值。
以落实“双减”为契机,深度改变学生生存状态
“双减”政策是国家对学校提出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学校不短视,不功利,不用师生的健康去换取好看的数据,不把孩子的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绩的主要标准。学校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讲解、思维碰撞,大家厘清认识,不断达成共识。全体老师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标尺,只要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事就坚定不移地去做,学校坚持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做到不管风吹浪打,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就是培养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未来奠基。学校加强对课堂教学研究,充分用好线上教研平台,组织教师参加线上培训,用好交互式智能教学平板,搜集优秀的教学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不出教室就能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打造有趣、有料、有挑战的课堂,推动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转变,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
以社团活动为阵地,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利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展好社团活动,力求把延时服务做成学生最喜欢最享受的时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度过。学校根据师资情况和学生要求,开出了书法、美术、合唱、科技、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课本剧、啦啦操、花样皮筋等社团课,拓展了学生的兴趣,发展了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新时代,学校紧跟时代步伐,以乒乓运动为抓手,不断拓展乒乓教育的外延,发扬“超越、拼搏”的乒乓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一切从实际出发,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善良的人,热爱劳动的人,懂得感恩的人,让有潜力的孩子获得持续发展的后劲,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成长,力做更好的自己,共同追寻乡村教育的美好,实现一方教育的生态明显改变,走出了一条乡村小学持续发展的新路。(王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