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课后服务内容,小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通过适宜的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契合城市小学生劳动意识形成、劳动的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现实需求。南通市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开辟“田秘密”延时服务劳动育人基地,在知识维度实现课程优化的多学科参与,在时间维度着力课程内容的系统性拓展,在空间维度推进课程实施的生活化整合,让小学生的课后时光有滋有味、幸福满满。
课后服务在教室,育秧也育人
课后服务中,在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二年级8班教室里,江心沙农场的总经理苏钇名爸爸受邀执教“饭米粒成长记”主题课。“小朋友们,米饭是麦子还是水稻变的?知道的,请举手回答。”“我我我”“我知道”“是水稻”……不一样的课堂,释放着孩子们不一样的激情和热情,大家争相举手站起来回答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孩子们了解了一株水稻从播种到收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直观感受到了“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也明白“成长路上,要积极向上,勇往直前”。
课后服务在基地,润情也润心
学校二(8)班班主任唐朝霞老师还带领孩子们进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开播仪式”。孩子们从教室走向农耕园,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分组种植、分类种植,在各自的“责任田”播种、培土、浇水等,在劳动过程中出汗、锻炼身体的同时,学到新知识,充分感受双份快乐。孩子们化身媒体编辑、小记者,采访农技员叔叔,听他们介绍田间作物生长状况。因循农耕的步伐,孩子们幸福成长。“春天蚕豆开花,夏天瓜果飘香,秋天稻田金黄,冬天麦苗油绿,农场四季都有的孕育希望的田野,是孩子们独一无二的第二课堂。”正如唐老师所说,课后服务中,我们开展“开播仪式”“采青节”“谷余节”等系列特色活动,就是要让孩子们走进天然“大课堂”。老师引导学生参加播种、收割、摘毛豆等日常生产劳动项目,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体验“农家少闲月”,感受收获季的“喜看稻菽千重浪”,有效提升学生识五谷、知节气、勤四肢的劳动素养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探究能力,从而让大家领悟劳动在广阔天地中的价值和意义。
课后服务在校外,吸睛也吸粉
老师还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广阔的天地。参观旋耕机、播种机、深松机、收割机等各种农业机械生产流水线,了解各个农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感受机械化为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无人机巡田、植保机施肥打药等机械化作业,小麦烘干入库、稻谷加工和大米真空包装的生产工艺等让孩子们感受到现代科技助力农业发展的力度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劳动实践基地给予学生在田园里发现和探究的空间,让孩子们沐浴在阳光雨露下,和大自然交朋友、和植物交朋友,感知万物成长的规律。学生在农耕园进行观察、测量、交流、思考,把从事各种劳动的经历通过写话、写绘、报告等不同的方式呈现,不仅成为参加整个农耕劳动的重要见证,也是记录“农耕的乐趣”课程实践过程的珍贵资料,更是激励着其对人生价值、意义的向往。(唐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