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对教育的美好期盼,越来越多的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往城区学校就读,农村学校生源在逐年萎缩,教师队伍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的发展。近几年,随着乡村振兴速度的提升,如何在传承与发展中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品质,让每一个学生享受教育带来的幸福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励志”再塑,打造校园幸福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文化的塑造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植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厚德强能,励志笃行”是南通市海门区万年小学的文化思想精髓,如何站在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呢?
万年小学带领学生挖掘励志人物,寻找身边的榜样,发动全校学生寻找从学校走出去的大学生,采访他们如何努力学习进入理想的大学,寻找他们身上的励志故事,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寻找励志的源泉。每周励志人物介绍,每周励志歌曲的传唱,让全体师生感染励志氛围,激发教师努力工作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情愫,让全体师生有幸福的归属感。
厚德明理,助力学生品格提升
学生的道德修炼与品格提升,是从外在的他律走向自律的过程。学校深刻领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国家育人目标内涵,紧紧围绕“厚德强能,励志笃行”的学校文化,从学生的“志存高远”到“日有所进”“勇于行动”到“学会合作”“责任担当”到“坚韧执着”阶梯式的成长方式,围绕学校文化,比肩成长目标,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步朝向理想的境界。
学校开展“励志好少年”的评选,让学生全方位地展示学习、生活,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等方面,更好地的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肯定和鼓励,塑造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和自我意识,促进学生品格素养的形成。学校举办多次“红色活动”,用爱国主义教育抹红学生的心灵底色,用美德善行强化学生的思想认知,助力孩子优秀品格的形成,形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生命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感受到了自己与生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责任感,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负起更多的责任。
课堂强能,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因“育人”而存在,因“育人”而美好。课堂是学校品质发展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学生素养全面形成主渠道,万年小学围绕“励志”教育,致力培育学生的学习力,持续力,坚毅力、创新力等关键能力。
通过确立学生的原生点,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教师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学生的“生长链”,遵循“感悟——理解——实践——运用”的学习规律,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营造班级团体学生的“生长场”,培育学会倾听、善于思考、大胆表达、积极展示的课堂生态。最后扩大至整个校园的学生“生长圈”,激发学生内在动力,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学以致用,习得方法、思想,确保学生能力素养在课堂上、在校园内得以成长。
深耕课程,彰显乡村学校特色
学校课程基地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乡村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乡村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生态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激发学生对于乡村资源保护、发展和振兴等方向的关注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建设美丽乡村做出贡献。
学校以农业、手工业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分成三个课程区域:“创意工坊”课程;农耕课程;养殖课程。学校为每个课程设计成三个活动区域:文化探秘区、活动设计区、成果展示区。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体验生产劳动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劳动中感悟学校的“励志文化”,认识到学习的艰辛,懂得劳动的辛劳,在劳动中掌握技能,激发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融合共育,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更加重要,因为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容易受到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家长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大主要环境和力量,通过家校融合共育可以将各自的优势互补起来,达到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目的。只有家校共同呵护,才能守护农村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万年小学通过家校委员会的共同参与,开展亲子共阅读、亲子共实验、亲子共运动、亲子共劳动等活动:锻炼了学生阅读、动手、动脑等能力。在学校系统的教育环境下,在教室内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因材施教、五育并举、家校联动的教育模式,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学校文化是提升农村小学办学品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农村小学应当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以规范行为,引导价值观,加强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质量。今后,学校将继续围绕“学校品质提升”培养师生核心素养,外显“健康、阳光、乐学”,内显“睿智、创新、超越”的样态,课内外教育相融合,校内外教育相整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幸福明天创造更好的条件。
(季卫峰)